欢迎咨询 电话微信同号

我的三位志愿军父亲

admin2022-08-0283

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杨博 杨涛 摄影报道
电视、报纸、书本和网络上,都说我的父亲是最可爱的人。9月2日,四川成都武侯区林荫街的一处老院落,70岁的王援朝从客厅沙发上抱起一摞书,一叠边角磨平的黑白资料,和用牛皮纸袋珍藏着的两张烈士证明书。这些花了他大半辈子寻找收集的物件,为他一点点拼凑出父亲最可爱的形象。
我有三位父亲,都是志愿军战士。看到新闻里最高礼仪迎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画面,王援朝泪流满面。他的生父、养父、继父也和他们一样,在最芳华的岁月里,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,保家卫国,我的生父和养父都牺牲埋葬在了那里。
王援朝怀抱着生父(右)和养父(左)的照片。
志愿军烈士遗骸一批批回国的消息,让王援朝再度燃起希望。他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去迎接父亲的遗骸回国,或者去一趟父亲埋葬的地方,想在他们的墓碑前叫一声‘爸爸’,告诉他们我生活的四川,祖国,如他们想象的强大、安定、美好。
从朝鲜战场寄来的家书
从收集的资料里,王援朝取出一封字迹隽秀的家书,捧在手心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,这封信他看过无数遍,也读过无数遍,可每一次都会眼眶泛红,在泪水滑落间,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在逐渐清晰。
听余副所长说援朝头上碰坏了,不知现在好了吗?同时听说他俏皮得厉害,还骂你,希望你好好教育他,诱导他学好,使他上进,但不要强制或吓唬他……为了朝鲜人民的幸福,祖国的安定咱们也只有在梦中暂时会见一下,等将来过更安定快乐的日子。
王波写给妻儿的家书
这是1953年5月26日,已经入朝作战半年的志愿军军医王波,写给妻子黄彦亭的一封家书。信中提到的援朝正是王援朝,当时的他只有2岁多,关于父亲王波的记忆很少,直到懂事的时候,才从亲人和资料上,逐渐了解父亲的事迹。
1952年底,在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的感召下,30岁的王波告别妻子黄彦亭,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儿子王援朝,同战友们从甘肃张掖出发,奔赴朝鲜战场。担任志愿军7师后勤卫生科股长的他,负责着前线伤员的救治和照料。
可就在这封家书寄出一个多月后,向来惦念家人,关心儿子教育的王波,在1953年6月,在参与战前会议时,遭遇敌机轰炸,与多名战友壮烈牺牲,并埋葬在了当地。之后,王波同志被评定为烈士,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烈士证明书。
王援朝养父王波的烈士证明书
这封家书也成了他的绝笔。王援朝说,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父亲,学习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精神,他把这封信的原件等物品,捐赠给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,那里离父亲牺牲、埋葬的地方更近。
父亲倒在了停战前夕
后来我从家人那里知道,王波其实不是我的亲生父亲,是养父,但他和养母黄彦亭一直待我如亲生骨肉。王援朝熟练地翻开《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》、《晋籍志愿军将士在朝鲜》等书籍,找到有关他生父的一条条记录,我的亲生父亲是杜耀亭,生母叫吕瑞清。说到这里,王援朝顿了顿,望向窗外,满眼的回忆里看不出一丝埋怨。
养父王波,养母黄彦亭和幼年的王援朝
从活着的人那里,我知道了生父和养父的更多事迹。他说,生父杜耀亭老家在山西,1937年就参加了八路军,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再到抗美援朝都有他奋战的身影。
在往日的战火中,杜耀亭就结识了王波、王福寿等战友,结下深厚感情。解放后,他们还一起在青海、甘肃等地生活过,尤其是杜耀亭和王波的家离得很近。考虑到王波在战争中负伤,至今没有孩子,杜耀亭就将刚出生的第三个儿子王援朝,过继给了王波夫妇抚养。
在两家人的共同照顾、见证下,王援朝一天天长大。1952年底,这三位老战友作为志愿军,一同开赴朝鲜战场。
杜耀亭担任志愿军第一军七师后勤处处长,负责战士们的后勤保障工作;王波是7师后勤卫生科股长,负责医疗救治等工作;王福寿在七师坦克团,永远都冲在最前线。王援朝说,遗憾的是,在养父王波牺牲一个月后,前线传来另一个噩耗,杜耀亭牺牲在了轰炸中。
王援朝生父杜耀亭的烈士证明书
这时候距离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签订仅有几个小时。王援朝擦掉滑过脸颊的泪水,就在这那短短一个月间,他两位父亲的生命,都永远定格在30多岁的芳华里。
我一生榜样的特等功战士
王援朝说,他的记忆很好,尤其是对小时候的事,当时只有2岁多,我对他们现在都还有印象,有他们的背影和看着我的样子,但很模糊。之后,在介绍下,王福寿娶了王援朝的养母黄彦亭,照顾他们母子的生活。
继父王福寿的话不多,但对我们是打心底的好。王援朝说,他能感觉到很大程度上是替牺牲战友照顾好家人,这位父亲是苦命人出身,文化虽然不高,但他是影响我最大的。
王福寿的奖章证明
王援朝说,1958年王福寿从朝鲜回来,次年转业到了成都工作,我当时还在河北邢台上小学,每年暑假会到成都和他们相聚,他也会抽空来看我,每次我的要求都会尽力满足。
王援朝毕业后,也来到了成都,并定居下来至今。这位父亲平时话很少,但对我说的最多的,就是‘做人做事要像小葱拌豆腐一样,一清二白’,要清清白白,这话很简单,但他是用实际行动在给我做榜样。王援朝说,王福寿工作的地方在成都电缆厂,负责管理食堂,但在那个年代,父亲就算饿肚皮,也从没在食堂私拿过一个馒头,从未落下一句被人说的话。
除了话少,王福寿十分低调。直到1979年,王福寿因病在西安去世,我们一家人才从档案里,发现他曾经荣获特等功、二等功、三等功等诸多战斗荣誉,但他从没提起,也没向工作单位提过。王援朝说,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,发现那本红色的立功证,上面的功绩摘要写着战斗中不顾自己的一切完成任务、战斗中英勇顽强,这些字字句句,和跟他生活的点点滴滴,每次回忆起来,都会让我心疼起这位沉默又无私的父亲。
王援朝的养母黄彦亭在丈夫王波墓前
想到父亲墓前,告诉他们祖国的模样
9月2日上午,沈阳桃仙国际机场,载有10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,1226件相关遗物的运输机,通过水门洗礼,在解放军、民警、现场群众的注视下,成功回到祖国。
在相距两千多公里的四川成都,70岁的王援朝从电视上、手机里始终关注着烈士遗骸归国的消息,从激动到泪目。我去过朝鲜半岛两次。他不急不缓地说,第一次是1958年,他当时还在念小学,和其他军人家属一起坐上火车,从丹东出发,当时还叫安东,坐的火车一路进入朝鲜,去和在当地建设的继父王福寿见面。王援朝回忆,第二次是2018年去的,但两次都没能去到另外两位父亲埋葬的地方,他们都在三八线附近,却没办法到达。
直到近年来,一批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消息,让王援朝又多了份念想、期盼。现在祖国强大了,我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,能等到他们的遗骸归来,或者能去他们的墓前祭扫。他说,特别想亲口告诉父亲们,他现在生活的四川、祖国,就如他们当年所奋斗的梦想一样,强大、安定和美好,他们的血没有白流,他们的命没有白牺牲。

微信号:15225080030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nduobu.com/zhidai/post/555.html

阅读更多